互联网已经进入“5+2”时代。《2017自媒体发展趋势报告》显示,自媒体行业平均阅读率滑落至5%左右,内容点开率约2%。然而就在自媒体平台生产的内容普遍和用户“失联”的情况下,海尔自媒体却逆市上扬:
截止到去年年底,海尔集团年度曝光总量超过10亿,转评赞总数超过120万人次;海尔被超过20万篇图文报道,其中头条报道85639篇;海尔的官微更是被冠以“80万蓝V总教头”的美誉,在企业新媒体中脱颖而出。
它是怎么做到的呢?
变化,外部环境的“四新”挑战
杨琦首先分享了海尔对企业外部环境四项变化的洞察,包括:
新星球--互联网环境的改变。2013~2017,伴随着人人都是自媒体,内容创作的全社会普及,专业机构媒体和蓬勃的自媒体构建了全新的内容边界。同时,以AI为代表的技术,也让媒体有非常深度的落地。众媒和智媒在这里殊途同归。
新载体--得益于移动通讯的发展,音频和视频崛起,向“视觉”与“听觉”交汇的场景进军成为大势所趋。
大环境变了,身在其中的企业自然也要作出相应的改变。
应对,海尔自媒体的“三个迭代”
通过对新自媒体趋势、新互联网环境,用户交互体验,人性和文化与社会的洞察,海尔自媒体做了多个维度的迭代。
首先是内容的迭代。在古早1.0时代,企业新媒体是传声筒,借助新媒体渠道,向用户传递品牌和产品信息;2.0时代是电话线,一头是品牌,一头是用户,注重聆听用户,并输出能建立默契感与陪伴感的内容,从单向内容到双向内容;而现在的3.0时代,企业新媒体要让用户参与内容生产,以及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当中,UGC(用户生产内容模式)、PGC(专业内容生产模式)和OGC(为品牌生产内容模式)结合。
其次是思维的迭代。在自媒体平台搭建之初,海尔经历了集团内各小微各自为战的阶段,声量非常低,其后他们探索企业新媒体矩阵式管理模式,旗下微信、微博账号约400个,每个账号分工不一,团队作战,合力传播,从个体化走向矩阵化。
海尔自媒体还从品牌化走向IP化。当前,人人都是独立IP,IP意味着流量,同时,IP提供给消费者的不是产品的功能属性,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,海尔从传统的品牌植入,到借势IP以及IP思维的落地,做大了海尔自媒体的“流量池”。
还有机制的迭代。海尔自媒体建立了“高层肯放权,中层不干预,编辑敢折腾”的领导授权机制,给内容团队足够的自由创作空间,运营编辑就能做到紧跟热点,快速反应。
同时海尔还配套了全新的考核机制--摒弃了以往的KPI考核,甚至也不追求内容运营的粉丝量、阅读量、点赞量等绝对指标。海尔新媒体更侧重考核的是粉丝的活跃度,也就是互动量、打开率这些相对指标。其运营新媒体的首要目标是去“维护用户关系”,而不是单纯地对外宣传或者售卖产品。
划重点,矩阵式管理方式
如前所述,海尔有着庞大的自媒体矩阵:
截止到去年年底,海尔集团以“海尔”为中心,旗下一共创建了179个微博账号和286个微信公众号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媒体矩阵。
杨琦重点分享了矩阵式管理经验,主要有四个方面。
第一是形成合力传播。当有热点话题、大型公关或者品牌活动时,@海尔都会第一时间出现,引起消费者的关注,其他账号随后突围,所有账号可以联动起来,形成合力,最大限度地整合内部资源,使传播效果几何增长,扩大品牌声量。
第二是降低运维风险。这么多账号如果没有统一的机制和管理,很可能会出现包括用户投诉在内的负面声音,所以每个号都有相关的激励和管理模式。
第三是以大带小,共进共融。矩阵式管理有助于大账号带小账号,母账号带子账号。80万蓝V总教头@海尔这样影响力大的账号提携影响力较弱的账号,促进流量的导流,账号之间互帮互助,互相补充,共同提升,共同进步。
现场,杨琦分享了海尔今年6月的一个案例--《这里是家》系列TVC。
最后,杨琦总结了海尔新媒体营销的四个心得: